道韵楼
道韵楼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建于明末清初,是迄今被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在正中门楼,上书有“道韵楼”3个大字,这是邑人明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命笔。
道韵楼俗称大楼,呈八角形,坐南朝北,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楼屋一色瓦顶,固桶用竹钉不用铁钉,至今没有一梁或一棉被蛀坏。墙基在地面上仅垫两层青砖,墙体为黄土夯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其黄土的粘性和耐久性远胜于今天的水泥。楼有大门和旁门两通道,楼外环巷之外另筑围屋8列,即在主楼八角的棱角相对留出8条巷道,构成环护大楼的8排围屋。在总体上,楼内外共构成了八卦图的布局。
道韵楼位于广东省饶平县三饶镇南联主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外观为正八角形古堡式楼寨。外墙每边41米,围328米,墙厚1.6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有72套三进堂屋,每套通进深29米,前二进为平房,后进为三层楼房,通高11.5米。寨内有饮水井30口。楼寨建筑形式特殊,历史悠久,保存尚好,仍作民居。土楼的特色之处在于整个土楼处处与八卦相关,所有建筑的数目都是八的倍数,土楼中厅有左右两口水井,若八卦两仪。土楼具有八防的功能:防水、防火、防兽、防震、防贼、防旱等。土楼的瓦砖是经土布包好,再经火烧而制成,现尚可分辨出瓦棱上的布纹。土楼全部使用竹钉,历经多年,这些竹钉也无腐朽的迹象。
楼内房屋分为3进,共深28米,前、中进为平房,中进后各留出一天井,屋虽深而光线充足。后进为3层高楼,全楼有正房56间,另有角房16间。楼中心是卵石铺边内为黄土的广场,靠南有一北向厅堂,堂前两侧有公用井两口,另有30口井设于正房与正房间的界墙之下,每房各得其半而皆可吸水。
楼周设有枪眼、炮眼外,楼门顶还特设有防火烧门的注水暗涵,全楼具有防兵乱、防乡斗、防火灾、防寒暑、防地震的八防作用。道韵楼有别于赣南、闽西北的多以正方形或矩形为平面布局的客家围屋,它以八角形最具代表性。楼内最多时曾居住600余人,而今仍有160多人在此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