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碗
斋碗,是潮汕民间一项鲜为人知的手工艺,每逢“闹热”,各个村子的老爷宫里偶尔可瞥见它的身影。斋碗最初的造型只是一个碗里放一些香菇、橄榄、莲子等干货斋品,用来供奉老爷。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村里老爷宫的摆设也在“与时俱进”着,为了让斋碗看起来更具观赏性,阿公将斋碗设计成“盆景”造型。
并用十二种不同的材料做成十二碗斋碗,斋碗由此脱胎换骨,造型千姿百态,各有千秋。
做斋碗的第一步,要先用铁丝或纸巾将“盆景”的骨干搭好,做出一个基本框架。
接下来,将电热胶水枪上的胶加热,使之熔化,然后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材料黏贴到骨架上。
即便阿公已经非常熟练,但还是经常被胶水烫到手,阿公说,使用胶水枪注意点就好了。
以前没有胶水枪的时候,是用铁丝将材料一个一个穿插串连起来,局限性比较大,豆类硬度大,就没法串连起来,现在有胶水枪就方便多了。
阿公性格随和,认真做斋碗的样子依旧充满魅力。年轻时,阿公是一个俊朗阳光的小伙子,虽然比阿嬷矮半个头,但据说阿公当年第一次去同学(阿嬷的哥哥)家,便被阿嬷的高个子吸引到了,于是后来经常借口去同学家玩,以此接近阿嬷。
阿嬷的内心其实一开始是拒绝的 ,不过,敌不过阿公的真诚与魅力,后来,当然就有了我们这一堆子子孙孙啦。
在阿公阿嬷出生的那个年代,充斥着战争、贫穷与饥饿,阿嬷出生不久,当军官的父亲自杀;阿公则是一出生就被遗弃在路边,阿公的养父当时在吆喝着卖东西,发现了阿公,看着于心不忍,就抱回了家。
阿公做过建筑工,木工,在长期的工作中练就了一双灵巧的手,经常能化腐朽为神奇。
每年正月春节过后,潮汕大地陆陆续续有村子闹热,阿公也开始忙起来了,其他村的老爷宫负责人会专程过来找阿公订做斋碗。
阿公在家做的斋碗一般都是其他村下的订单,在老爷宫做的则是村里闹热要用到的斋碗,正月初五之后,他有时早上在家做斋碗,家人会帮忙打打下手;
下午,他就得放下手中还没粘好的骨架,赶去老爷宫跟他的老人组一起做斋碗。
在碗里压上一块米糕,铺上红纸,然后将做好的骨架插在糕上,固定好,斋碗的模型基本完成。
再将纸做的小鸟装点到塑料做的花花草草上。
最后,贴上一条纸做的金边,整个斋碗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