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潮汕网!

潮汕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潮汕工艺 >

潮汕工艺

潮汕草席

发布时间:2019-07-03 14:03潮汕工艺 247次浏览
潮汕地区的草制品发展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主要产品有:草席、砖席、坐垫、旅行席、墙纸、草帽、麦草花、草贴等。其中外砂草席素以历史悠久、工艺精细、美观大方、草质柔润最...

       潮汕地区的草制品发展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主要产品有:草席、砖席、坐垫、旅行席、墙纸、草帽、麦草花、草贴等。其中外砂草席素以历史悠久、工艺精细、美观大方、草质柔润最为知名,有夏卧觉凉,寒卧觉暖的特点,在清末至民国初期已驰名国内外。上世纪30年代,成为汕头口岸最大宗出口商品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名噪一时的外砂草席这一“绝活”已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成为黄昏中的落日。

       三百年历经浮沉

       外砂人之所以跟织草席攀亲结缘,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昔年的外砂包括现的外砂、新溪和坝头,地处海滨的新溪的海滩盛产芏草,是织席的原材料。据嘉庆《澄海县志》卷二十三之物产·上载:“芏草,俗名咸草。见《尔雅》郭璞曰:生海滨,南越人取之为席。邑有织席乡,即芏草席也。”另据新编《澄海县志》载,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开始,外砂人采用当地海滩地带盛产的咸草打绳,使用简单的竹器工具织席。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外砂凤美村派人前往丰顺(阝留隍)学习木规织席,此后始用咸草和黄麻线织成草席。从此,凤美的织席工艺很快传遍附近龙头、下蔡、蓬中、李厝、林厝、内陇、新溪、浮陇、江以及揭阳地都等地,织席业在潮汕各地广为发展,但外砂草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1936年,凤美人陈炳河首创了简单印花草席,后经下蔡村“维昌席社”蔡壁南设计了“双凤朝牡丹”等100多印花图案,印花草席进入兴盛时期。汕头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外砂草席于是源源出口,销往东南亚各国,从1931年开始,成为汕头口岸的大宗出口商品,年出口量近百万张。

潮汕草席
潮汕草席

       解放后,织席业由私营转为集体经营。1952年,外砂供销社在龙头村“狮祠”创办织席厂,拥有席规50架,年产草席7万多领。1954年,外砂织席手工业者被整组成6个织席联营社。1956年初,随着合作化的开展,6个联营社又合并为4个手工业社。到了1958年又组成人民公社织席厂,职工人数达1000多人,织机378台,年产草席近50万张。后来因围海造田,咸草滩被垦为稻田,咸草短缺,织席受到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集体下放后,外砂各村涌现上千家织席、印席作坊和贩席专业户。外砂草席业进入全盛时期,草席成为当地一大经济支柱。后来因咸草和黄麻皮都靠外购导致成本增加而制约了织席业的发展。目前,周边地区手织草席已从人们视线中消失,外砂全镇也仅存9家织席作坊和3家印席作坊,勉强沿袭着祖传的手艺。

       十道工序繁且重

       其实外砂织席业日渐式微,除了获利甚微外,也跟繁杂劳动密不可分。外砂草席纯手织而成,工序繁多,依次是:破草、晒草、压直、拣草、布经、规席、印花、蒸汽、推实、修剪等十道工序,环环相扣,道道考究。

潮汕草席
潮汕草席

       从海边割回咸草后,用小锡刀把一根根电话线粗的咸草开成两半,经过两三天暴晒后压直,然后按长短优劣分拣,一般50公斤的新鲜咸草至此剩下不到5公斤的原料。接着用黄麻绳在木规上布置好经线,然后进入织席最为关键环节———规席:一人用“席批”送草,一人用“席规”将一根根咸草编织成席。这一环节需要二人合作完成,编织一张草席需要近二个钟头。编完后进行套色印花,再放进蒸桶蒸汽,以增加图案的色牢度,晾干后再从上至下将席草推拉使之密实,最后经过修剪便成为成品草席。

       不变的工艺,复杂的工序,繁重的劳作,让不少专业户“提前下岗”,年轻一代基本不愿意承接这一“衣钵”。当地人预测,不用多久“外砂草席”可能剩下一个名词而已……

公益广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