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狮
青狮俗称“青狮白目眉”,也称“开口狮”,是潮汕地区独有的深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狮,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现主要流传于揭阳市境内。
青狮狮头制作不同于传统南狮,用木条作支架,然后用牛皮纸一层层由内向外涂贴而成,达到一定厚度后再涂上颜色,画出额头、牙齿,再雕刻出鼻孔,最后再安上耳朵和用兔毛制成的眉毛,再辅以狮被和狮尾。制成的青狮前额突出,鼻孔高大,眼似铜铃,长须、卷发,狰狞威猛,独具潮汕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狮头重量是一般南狮的醒狮头的好几倍,一般人只要舞动几下,就会气喘吁吁,所以舞狮者基本功不扎实的话,根本无法表演舞青狮,现存老狮头,最重的有二十多斤。
青狮的传统表演叫“打狮节”又称咬虱或套头,相传共有十八节,分别是狮咬脚、狮咬虱、睡狮、狮翻身、踏七星、踩八卦、狮过桥、耍狮、救狮、桌上工夫、桌上探井、狮切血、咬水果、抢金钱、咬青、狮接礼、拜庙、四门到底。现已无人能将其全套完整表演。
现存青狮表演舞法基本分为传统地面狮及特技狮两大部分。传统的地面狮包括:基本舞法、戏狮、狮子过桥、采青、睡醒等几个套路舞法。其中采青可分为“高青”、“地青”两种方式。“高青”有擎天柱、上碟、上膊等三种方法。“地青”可分为橘子青、盘青、八卦青、七星伴月青、毒蛇青、桥头青、蟹青等。特技狮表演套路有地面特技狮、竿上飞狮、平桩桌面狮、梅花桩狮等。
青狮的舞狮动作技巧讲究七字诀——“静”(冷静、思考)、“看”(左顾右盼)、“探”(探桥、探青)、“采”(采青)、“闻”(听鼓声)、“睡”(睡狮)、“醒”(醒狮)。每个青狮表演者皆要学习精通基本功。表演时,青狮在由舞狮头者带引下,配合伴奏音乐以不同动作套路模仿狮子立、卧,摇头摆尾,忽而抓耳、骚痒、抓须,忽而打瞌睡想睡觉,然后又翻滚、舔毛等动作。为增加节目观赏性,表演过程中还会时常出现一些由小孩带笑佛面具扮演的小人物,他们以灵活而滑稽动作,拿着芭蕉或树枝,不时戏弄狮子、激怒狮子。
青狮作为揭阳地区特有的狮舞品种,融舞蹈、杂技、武术于一体,历经百年,为当地老百姓所喜爱,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狮舞(青狮)已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舞狮表演呈现多样化,青狮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采用传统青狮表演的队伍已经凤毛麟角,传统技法“打狮节”已部分失传,传承情况堪忧,急需进行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