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潮汕网!

潮汕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潮汕风俗 >

潮汕风俗

潮州白事习俗与不可思议事件

发布时间:2020-11-09 18:23潮汕风俗 90次浏览
潮州人向来事死如生,处理丧事隆重不说细节更是多如芝麻,以至无不揄揶的说多过死人事。 一般家中长者已老迈就需先请来师公择时日上山选风水地修筑坟墓,此谓之种生基,修筑完成后...

       潮州人向来事死如生,处理丧事隆重不说细节更是多如芝麻,以至无不揄揶的说"多过死人事"。

       一般家中长者已老迈就需先请来师公择时日上山选风水地修筑坟墓,此谓之"种生基",修筑完成后再树墓碑,刻上考妣名讳,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生基上的字都要先涂青色油漆,待到父母有任何一方仙去便在其名讳上涂红色油漆。还有一个办法可辩别是生基还是葬了人的坟头,前者只有父母的名讳,最多在墓碑的右下角写上某某孝子泣立,而后者大多会注明死者的生日与卒时。

       生基修筑完成,子孙就要为老人购备棺木。所谓"潮州厝皇宫起",以前的潮州民居单间甚多,且用杉木隔有阁楼,阁楼多数不住人而用来搁置杂物还有存放棺材,还美其名曰"升棺发财"。(现在潮汕人灵异事件多不建有地方特色的民居而住起水泥洋楼,殡葬也强制执行多年,"升棺发财"这一做法已渐渐消失。)棺木购备后,每年都要择吉时涂上桐油和放压岁钱,直到启用。同时,还要在棺木中预备老人将来用的寿衣,手巾,折扇,每年六月初六再将寿衣和这些物品拿出来晒太阳,以防发霉虫蛀。

       生死有命,修短素定,非彼药物,所能损益。家中老人一旦仙去,处理丧事一般分为"头站"和"二站","头站"就是从死去到出殡,"二站"就是佛事做斋。

潮州白事习俗与不可思议事件

       先说"头站",老人死去孝子要在族长(乡里老大,老人头)的带领下着披麻带孝执着白纸灯笼到"王公宫"向"地头父母"报时日,并买来清水(乡村的王公宫十步之内心有水源,或池或溪)。接着要为死者沐浴(最多是擦脸和四肢,做个形式而且)整理容貌,穿上寿衣,一般是男的着双数长衣,女的着单数衣裙。俱是黑鞋白袜,手执早已备好的手巾,扇子。遗体盖上天地被(即盖棺被,有两张,一张盖遗体一张出殡时盖在棺材上),再将遗体移到乡里的宗祠(大户人家一般不用,因为家居较大,家里建有供奉祖先的客厅),在死者脚尾摆一盏豆油灯,这就是"脚尾灯",是给死者在地府照明引路,所以万万不可熄灭。灯旁置饭一碗白饭和红糖以及豆腐(潮州叫做豆干),称为"冥饭",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要常来。

       然后就是请亲人(乡里的父母会或同住在乡里的世代宗亲)到孝女及远亲报丧(那怕老人弥留之时孝女已在身旁,到了这个环节也得先请孝女出到大门外然后宣布,这一点其实是潮州人受重男轻女之荼毒而形成的陋习,也有部份地区叫做"报老"),如果老人是突然去世的,报丧的人到了人家家门不能直接进入,只能在唤出亲属在门口谈话。当亲戚朋友得知消息后,便送报丧的人一点"脚皮钱"(可不能当成红包),一表示惊悉,二来向报丧者表示谢意。两方辞别切忌说"再见""慢行"之类的话,要么互不道别,要么说"你先走"。

       接下来就是"饲水"和"饲生"(喂死者水和饭),顺序是孝子,孝孙然后才是孝女,用筷子夹起一小点豆腐,米饭和红糖送到死者口中,边饲边对死者说"父(母)亲大人,你饲我到大,我饲你到老。"这其实是承延古代丧礼中的"饭含"。古人认为,饭含是尽孝之道,《公羊传》有"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一语,为的是使亡故的亲长和生人一样享受饮食乐趣,同时也报答父母抚养之恩。完成后就是"入木"(入棺收殓),入殓前要在棺底铺上厚厚的纸钱,再用纸钱叠成五朵"柿花"加在上面,遗体入棺后又在额上,肚脐,脚尖各添放一朵"柿花",然后在棺内空出的地方塞满纸钱,以备死者黄泉路上用。除了子孙再看上死者一眼之外,还必须等死者的兄弟姐妹瞻仰遗容,特别女性仙去,一定欲等其娘家的亲人到齐之后才能封棺,潮州有俗话:阿公死了扛去埋,阿嬷死了欲等娘家来。这一点在思想保守封闭的潮州看来也实在了不起,起码充分保证娘家的权威和尊严。封棺时钉棺材钉不能用铁锤,而是用斧头,钉棺时师公还须念口诀: 安头钉,万事兴。安二钉,子孙昌盛。安三钉,三朝元老。安四钉,四季平安。安五钉,五代同堂。安六钉,安到圆,内外仔孙朝(富贵有权势)万年。

       殓礼即成,孝眷就必须披麻戴孝,潮州过去的孝服分有五种形式,谓之"五服"。何谓"五服",就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死者亲属按亲疏关系而穿用不同服饰,现在就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的讲究,大抵上是孝子孝女和内孙戴生麻制成的帽子,外甥则戴深蓝布制成的帽子,腰间系上麻绳,其它亲属则依各处乡村各处例。 古昔之时,潮州有"企丧"习俗,也就是入殓后不出殡在灵堂摆上短则一周长则一年,孝眷每天必到死者棺前上香磕头。当然,现代社会是不可能的了,暂不说影响子孙找生计,只怕环保局马上会找上门,现在一般都是停尸或停棺一天。这期间,死者的生前好友会前来凭吊,同时送来白金(情礼钱),丧主会在大门口置一方桌放一盘红花水(石榴花)和几段红头绳以及糖粒,吊唁者走出灵堂时各取一样,以示除去晦气,带来幸运。

       到了出殡之日,棺材置于两条长椅之上,这两条长椅是潮州一种诀术,丧礼后一把火烧掉,这就是潮州的谚语:灵前交椅--等死(这个典故我会在不可思议事件写上)。起柩时抬棺人必须将长椅踢倒,此时众孝眷同时放声大哭。孝眷依内外长幼排列有序,由乡里的父母会(一种乡村组织,平时各自生活和工作,到同乡内有人仙去该会视丧礼大小派人帮忙,这期间,丧主只管出钱,而其它一切事务由该会处理,结束后只收微薄情礼,这样做一是对自己和父母有保障,不至意外没人理睬,二是促进同乡人及"五服"内亲人之间的关系)抬着棺木一步一步向村外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由"五服"内亲人执着的一面白布旗,上书"昊天罔极",其后是亲友送来的挽联唁轴和花圈,再跟着就是长子挽着装有香炉的竹篮,边走边撒冥钱,以贿赂孤魂野鬼不要前来骚扰。再后面就是次子或长孙抱着死者遗像,接着就是八人抬的棺木,然后就是孝女孝婿和众内外子孙,走在最后的就只能是死者生前的好友和乡里的老人。

       棺材抬到村边界的大路或桥边,除孝子和内外子孙以及父母会人等(孝女和内外孙女不能跟着上山),所有亲属好友一律与死者拜别回去,送葬人回到家中,不能直接进入家门,要用拿回来的红花洗脸擦身,以示去煞。

       棺材由孝子孝婿及众内外子孙护送到墓地安葬,棺材在途中不能歇息。棺材由孝子孝婿护送到墓地安葬,棺材在途中不能歇息。不然的话,会使死者阴魂流落荒野,无可归宿。因此潮州有俗语说:"棺材扛上肩--孬歇。"所以,每次抬棺材必须有两组人马,若是其中有人体力不支,另处一人马上接替。到了这时白旗和挽联皆已撤下,因此孝子走在最前撒纸钱,路遇大坑或水沟石桥都必须大声喊死都尊称告诉他"小心慢走"。

       到了山上,先挖开两米深的大坑,然后往坑里铺上一层茶叶再把棺材放下去埋葬,完毕之后还要在坟堆的上面和周围撒种子,麦种稻谷或草籽都好,要由众人中年岁最长的人撒,并念口诀:种籽放遭遭(均匀),仔细起大楼。种籽放浅浅,仔孙做省长。种籽放家家(多多),仔孙当头家(老板)。种籽放坟山,仔孙做大官。

       末了,再拜别入土的先人和旁边的"土地爷",孝子在坟前用纸包回泥土放入竹篮中,再在香炉焚香把亡灵请回家中祭祀,称为"回灵"(不是七日回魂),孝子带亡灵回到家之前,孝媳必须脱下麻服换上素衣跪在大门前恭迎先人,并托着茶盘高举过头请先人"饱茶"。亡灵到家后须设灵堂祭奠到头丧事的第二站--头七。

       这其间丧家在大门贴蓝色或白色的对联和横披,内容多是"南极星沉","一梦南柯"之类哀悼先人的话,大门灯笼同也要换成白纸蓝字,上面从显示本家姓氏如"江夏旧家"即表姓黄,改成白事内容,如仙去的是男性即写"痛失严教",女性即写"痛失慈佑",还有写上死者年岁,但潮州风俗是向天借一岁,比如老人仙去时实际是八十岁那么白灯笼要写成"八十有一"。

       到了第七日(所以与潮州人打交道忌说七日或七天,只能说一周后),请来师公为死者亡灵超渡,这就是潮州白事的第二站,也是最花钱的一个环节。

潮州白事习俗与不可思议事件

       首先准备大量的祭祀粿品,佛前的只能用斋品,灵堂前的才是猪头三牲(因为贡品种类过多这里就不一一列出,总之多到一个卡车拉不完)。在第七日清早起鼓(就是法事开始的意思,所以"起鼓"一词在潮州也是贬义)。

       所谓"多钱多功德,少钱照快节",做佛事依丧家财力及死者生前意愿来做,相对隆重的叫做"慢斋叠敬",其中以拜马请魂,拜雁取牒,献花礼,转法轮,点主,护晋,礼库官,挨塔,散花(女性),礼血盆(女性),掉斗,走旗(走五方),三娘(沙尼)挑经,开地府门,地藏观灯,过桥为主轴,再配以二组师公,一组在佛堂前,一组在灵堂前不停不休地颂读经文,经文包括《三千诸佛经》,《呢陀佛经》,《三味水忏经》,《供说消灾经》,《北斗长寿经》,《普门佛法经》,《普门真经》,《金则妙曲》,《十五真经》。

       法事开始,师公带领众孝眷跪在佛前"拜纸马",意思是求佛祖派使者骑白马到冥殿接回死者的中阴身,以来到现场接受超渡,这个马当然是纸糊的纸马,该仪式完成后纸马烧化。

       拜雁取牒就是师公接了佛祖法旨,派纸雁前往西天灵山衔来过界文牍,此仪式结束立马要派人将此纸雁放在有水流的地方,不能烧化。

       献花礼就是在佛前用托盘摆上香炉,大悲咒加持圣水瓶,莲花座,大悲咒加持圣水杯,大吉(潮州柑),面布,佛珠,元宝,圣印,茶叶,以示众人孝感天地得到佛祖的祝福。

       转法轮就是师公在灵堂前边颂经边转动手中的金轮,以示佛法无边,生人死鬼去尽罪孽,依佛法重坠六道,众孝眷要用白饭和贡品回报先人养育之恩,这是做法事以来第一个"哭点",师公唱出:"人死如灯灭,大限似狂风,不知何处往,一去今世亲聚已无缘,孝眷人等不忍天成,跪在你父(母)亲面前茶酒献上,一杯饮了又一杯,人生归阴难再回(此类文字还有很多,潮州的师公大概是当代大文学家,唱到这里众人已是哭得唏哩哗啦),然后用筷子将白饭泼向死者的灵位,意示还了恩情。 点主就是请宗族中的最长者,用毛笔在灵牌上的"主"字轻轻一点,表示亡灵魂魄有主,以后会有后人在时年八节拜祭。

       护晋就是请来"五服"内所有仙去先人的灵牌,借着本次法事,由死者亡灵将部分贡品带去与众先人共享(家族较大的有时可能有近百樽灵牌)。

       礼库官就是死者在阴间的"财务管理人",孝眷先是准备用纸糊的衣服,布料和大量纸钱,元宝对着库官拜祭,表示父母恩情子孙后人无法一一报答,现在化了衣物和金钱存在阴间代替报恩。

       挨塔就像糊个纸塔吊在灵堂中间,塔上描有各界仙佛,由师公领着众孝眷围塔而行,意思是在仙佛的见证下,死者完成凡人生儿育女的基本功果,现在子孙陪着先人一步一步前去面佛(这又是另一个哭点)。

       如果死者是女性,那么会增加两个环节,散花和礼血盆。

潮州白事习俗与不可思议事件

       散花就是众人跪在撒满香瓣的浴盆旁,由师公唱着《百花名》和《百戏歌》,

       意味母爱伟大无思,一把鼻涕一把泪养大儿女和昭顾家人而无法享受天地赋于女性的一切美好,却甘当黄脸婆,现在死去,后代以鲜花清水涤去母亲的肮脏和疲惫。 礼血盆是潮州话的叫法,其实是死者的儿女(此环节孙子外甥及媳妇不必参与)跪在盛着红胭脂水的面盆前,听师公颂唱《十月怀胎歌》和《目莲救母歌》,尤其是《十月怀胎歌》,从母亲怀着子女开始一个月又一个月的事迹在文字的带动下慢慢倒映,生身之恩何以为报,儿女闻之肝肠寸断,旁人听了也是泪如雨下(不用说,这也是哭点)。

       掉斗在之前的文章已有过描写,就是师公做诀术画黄符塞进活鲤鱼口里,然后用长椅搭成如山高的台子,只要鲤鱼不死,椅山就不会倒下。掉斗的师公再将木斗向天空抛去,做个前空翻和后空翻的动作后稳稳接住。这个环节只是做个场面而已,没有任何要表达的意思,不过只要黄符入嘴,脱水的鲤鱼可以三天不死,这实在是法科诀术的迷。

       走旗就是走五方,由十几个师公身着黑色纱袍手执五色令旗,踏着法步左冲右突东纵西贯,边走边吆喝,意示是借着五色令旗为亡灵驱逐各方恶鬼,让亡灵顺利通过十殿的审决重坠六道。

       三娘(沙尼)挑经的出处其实来自"目莲救母"的典故,后来演化成沙尼带着亡灵前往西天取回法经教化子女(这个环节多是由女性师公扛着竹篮边做动作边演唱,是用潮剧的形式唱出,曲乐竟然多是"柴房会"的"柴房对唱",不过配以潮州音乐实在是听觉上的享受)。

       开地府门与"破地狱"看似相同其实差之千里,前者是师公颂读经文配以潮州大锣鼓,请地府门卒打开大门以便迎接亡灵,后者是借助师公法力与掌守地府门的五鬼王斗法,用引魂铃将瓦片打破,撞开地府的结界。简单点说就是阳寿尽,寿终正寝自然死去的亡灵是开地府门,不正常死亡的如自杀他杀的就要"破地狱",这就好比一个是合法移民一个是偷渡。

       地藏观灯就是在灵灯摆一个四方桌子,在桌上用米堆成"地藏观灯"四个大字,然后众孝眷在师公的带领下双手捧着红烛来回转圈,意思是地藏菩萨从众孝眷手中的烛光看出死者生前对子孙所做的贡献和功德,证明死者生是好人死是善鬼,这样一来地藏菩萨判断亡灵是入天道还是人道。

       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伤感凄惨的环节--过桥。

潮州白事习俗与不可思议事件

       所谓过桥就是阴间的七洲宝桥,一开始众人会在师公的带领下长幼有序地排成队,站在死都灵堂遗像之前缅怀先人养育之恩并想像以后生离死别的景况,此时众人是号啕痛哭泪如泉涌,特别是听师公唱辞:"孙子从此找无阿公(嬷)好来惜(疼爱),儿女找无老父(母)来谈心,亡灵魂归何处,自此生死茫茫无处寻。"再配以高亢凄哀有如呜咽的"潮州弦诗"(演奏潮州音乐的首要乐器,没有弦诗就没有名闻天下的潮州音乐),简直是令人闻之泪干肠断,听之泣不成声。接着师公手执引魂幡,长孝子双手捧着香炉带着众孝眷送亡灵步上黄泉路,每过一个座宝桥师公都会唱出桥边的情形和亡灵的表现及心境,到了七洲桥要报上死者名讳生卒日期第户籍贯拜过掌桥官才能过桥行到望乡台与众子孙告别。

       有许多人会以为七洲宝桥是奈何桥,其实不然,据潮州做佛事的师会说七洲宝桥是在黄泉路上,过了这七个桥才到达地府,而奈河桥是重入六道之前才要经过的。正在受佛事超渡的亡灵现在只是个中阴身,还未到十殿上查看在世时的是非功过,不知被判往三善道还是三恶道,那能马上过奈河桥喝孟婆汤进六道。

       做完头七佛事之后,潮州原来有逢七祭拜的做法,直到三年除孝,近年来这种风俗已不复存在,只是拜百日和对年,三年后最后一次大祭,从此灵牌便可放到祠堂。

公益广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