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番薯县”溯源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潮汕各县市各主攻一项农作物的育种繁殖。如汕头农科所猛攻花生品种的繁殖,澄海县农科所着力水稻的育种种植,潮阳县农科所承担着蔬菜种子的优育,而普宁县(现市)则专门研究番薯的培养种植。
大面积种植番薯
番薯,学名叫甘薯。果实类似花生,隐藏在土里,皮色有的发红,有的发白,有的发黄,有的发紫。有的地方也叫它红苕、甜薯、朱薯、玉枕薯、地瓜。在普宁,都叫它番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普宁,番薯的地位,绝不亚于前苏联的马铃薯。它成为民生的主要象征,收成多少,吃了多少,曾经都是衡量家庭贫富、年份兴衰的标准。
至上世纪80年代初,普宁的番薯年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约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5%。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宁因番薯种植规模大、水平高而有“番薯县”的美称。
曾记当年番薯情
番薯有减肥、通便、降低胆固醇、防癌、防止动脉硬化、延年益寿和改善睡眠等食疗保健功能。除此之外,番薯还与“清官”有关系,这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上世纪70年代末,普宁县有一公社干部下乡调查民情社意,他谢绝宴请,不吃山珍海味,执意在被访问的农户家中,吃着咸菜、普宁豆干和热气腾腾的番薯粥,边谈边记,密切了干群关系,为民办了不少实事。当他离开该村庄时,乡人挥手相送,连称“难得,这是一个清官,这样的官越多,普宁越有希望”。
“走,吃番薯粥去。”这话风行于著名的侨乡普宁县,别以为吃“番薯粥”寒酸,事实上,在普宁招呼亲朋好友吃番薯粥,既便宜经济,又体现一种浓厚的乡情,对于旅居在外回乡探亲的人来说,更是一种纯朴的乡情。
当年普宁,无论是路边的摊档还是饭店,一碗2角钱抑或5角钱的番薯粥,都是一种美食。不食番薯粥,会成为遗憾。
序易时异番薯种
据普宁市农业局记载,旧时番薯品种更换的周期很长,产量不高。1949年,平均亩产鲜薯只有150公斤。上世纪60至80年代,普宁先后培育出普薯6号、8号、10号、125号、17号、221号、24号等20多个品种,在县内外推广,其中普薯6号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达50万亩。
当年普宁各级党政十分重视选育番薯,几十年来,普宁农科所致力于番薯良种的选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至上世纪90年代初,共选育出番薯良种24个,有12个品种被列入《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志》,8个品种列入《全国甘薯品种资源目录》。“普薯”系列甘薯品种闻名于省内外,累计已推广种植面积8000多万亩,可创产值160亿元以上。
谈起“普薯家族”的繁衍培育,当年的科技人员十分兴奋:选育一个新品种有许多环节。首先是要广泛征集品种资源,包括各地农家种、育成种、国外品种、野生种等,并加以科学的鉴定、研究,筛选与利用。其次是杂交,一年要选育三次以上,并要进行抗病性鉴定,多地点多适应性鉴定。经过长达两年的种植、选育,还要进行室内考种,即干物率测定、食味鉴定、耐贮性观察等,才能初步选出一个新品种,以后再进一步推荐参加全省各地产区进行多种比赛、拔优,才能成为一个可推广的新品种,故选育一个新品种一般需要四五年的时间。
- 上一篇:趣谈潮汕民俗用品—箶
- 下一篇: 潮阳灶浦市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