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潮汕网!

潮汕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潮汕风俗 >

潮汕风俗

潮汕清明节 扫墓而焚纸钱

发布时间:2020-03-22 16:11潮汕风俗 130次浏览
清明时节,春风轻拂,暖意袭人,民间自古以来便有踏青春游之俗。 一、上坟挂纸 挂纸,也即扫墓,祭祀先人。这是...

        清明时节,春风轻拂,暖意袭人,民间自古以来便有踏青春游之俗。

潮汕清明节 扫墓而焚纸钱

        一、上坟“挂纸” 

        “挂纸”,也即扫墓,祭祀先人。这是潮汕地区一项很普遍的民俗活动。 

        清明节祭祀先人,源于古代寒食节。按历法计算,寒食应在清明节前 两日,第三日才是清明,晋朝陆棚的《邺中记》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重 耳流亡国外十余年,得介之推辅佐,才得以回国掌权。介之推回国后不愿 当官,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宁愿抱木而死也不愿出来。重 耳哀之,便在介之推死难之日(3月5日)禁烟寒食以纪念他。后来,人们 纪念自己的祖先也在这一天进行。其实,寒食是上古遗风,原与介之推没有 关系。早在《周礼·司帽氏》便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之制度。 《吕氏春秋·仲春纪》也说:“是日也……无焚山林。” 

  潮汕人将扫墓称为“挂纸”。扫墓者到了坟地,把坟上的杂草除尽, 坟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后把水果三牲饼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 满,再上香致意,接着用五彩纸条遍插坟头。潮人这一种刁俗,与中原古 俗大致相同,白居易《寒食野望》诗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 草绿。”因为纸钱没烧成灰,才有“风吹旷野纸钱飞”的景象。北宋欧阳 修在《五代史·周本纪论》中说:“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居丧改元而用乐, 则礼乐政刑,几何不坏矣?”可见扫墓而焚纸钱是不合乎当时的礼制的。 扫墓不焚纸钱之风则有可能源于寒食禁烟的古俗。

潮汕清明节 扫墓而焚纸钱

  二、踏青春游 

  清明时节,春风轻拂,暖意袭人,民间自古以来便有踏青春游之俗。 

  《澄海县志》载:三月三日郊游,称为踏青,踏青游玩原也是古俗, 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挪在清明日,清明时节,阳光明媚,草木盎然,春燕 剪柳,人们经过一个严寒的冬天后,纷纷抖落寒意,走出家问踏青赏春。 宋代欧阳修的《阮郎归.踏青》写道:“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现在,潮汕人往往把扫墓和踏青结合起 来。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俟扫墓完毕,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 品和饮料,席地而食,别有一番野趣。

        潮汕清明节的礼仪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向先人祭拜。

  在中国北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就是折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或插柳枝于屋檐和门窗上。据《燕京岁时记》上说:”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北京有句民谚:”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可见此俗流传到民间,戴不戴柳却与死后的下场有关了。

        上海城隍庙的庙会,传说也与人们的生死有关。有一首南城隍庙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上述两个风俗,都有强烈的迷信色彩,所以,今天已经绝迹了。

公益广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