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潮汕网!

潮汕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潮汕文化 >

潮汕文化

潮州歌册:潮汕历史上独有的女子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25 14:01潮汕文化 108次浏览
□陈友义 潮州歌册,又称歌、歌文、说文、弹词,是用潮州方言诵唱的民间说唱本子,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陈泽...

潮州歌册:潮汕历史上独有的女子文化

       □ 陈友义

  潮州歌册,又称歌、歌文、说文、弹词,是用潮州方言诵唱的民间说唱本子,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主要流行于潮汕、闽南地区,在港澳台、东南亚潮人中也有流行。它成于明中后期,盛于清乾嘉年间,发展于民国时期。2008年,潮州歌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录项目名单。作为一种民间文化遗产,潮州歌册深受学界珍视,被收录于1983年8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著名文史学家赵景深主编的《古代曲艺选集》中,辑撰了潮州歌册;著名俗文学家薛汕整理编撰了约40万字的《潮州歌册选》……潮州歌册俗中有雅,成为“中国说唱文学的百花园里一朵绚丽多姿的小花”。笔者认为,潮州歌册的主要文化特色、重要文化价值还在于,它是潮汕历史上独有的女子文化。

  一、潮州歌册主要是为妇女而作的

  在重男轻女的传统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许多潮汕姿娘仔(潮汕人对女孩子的雅称)根本就无资格上书斋念书,即使是富足家庭的女孩子也大多难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但是,社会又要求女子有涵养,善孝敬,能贤惠,知礼节,会俭朴。女子少时要听话乖巧,大时要懂事聪慧,为人妇必须贤淑,做贤妻良母。为此,潮汕人千方百计,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对女子进行道德教化,实施人格培育。歌册就是当中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

  二、潮州歌册以女性题材为多

  潮州歌册的题材来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来自本土的地方题材;另一类是移植、改编自其他地方各种文学作品。无论是地方题材还是外地题材,大部分是女性题材,或涉女性题材。地方题材的,如《陈三五娘》(又称《荔镜记》)《苏六娘》《金花牧羊》《海门案》《龙井渡头》《少卿与广生》《花好月圆》《瓜田配》等;外地题材的,如《刘备招亲》《包公会李后》《卓文君听琴》《薛仁贵回寒窑》《苏英娘娘走国》《背解红罗》《十二寡妇征西》《二度梅》《双退婚》《七尸八命》《玉鸳鸯》《玉如意》《八美图》《百花名》《目连救母经》《度三娘》《孟丽君》《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桃花扇》《何文秀》《孟日红》《白兔记》《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白扇记》《三合奇》《大红袍》《小红袍》等。

  三、潮州歌册诵唱者大多是妇女

  潮州歌册诵唱者主要是一些粗识文字的妇女。她们聚集在抽纱、刺绣、织麻、结网等劳作地方或“姿娘仔间”(俗称“闲间”,是未出嫁女子的集体宿舍),自唱自娱。有时也派些钱,雇请能唱歌册的人来唱。有艰难度日而又会识字的中年妇女,往往以此为谋生手段,穿村过巷。有的是专为人家婚礼唱赞歌(俗称做四句)的青娘或媒人。有些是唱歌的能手,不单能唱,也能创作。潮安县的陈昌婶就是其中一个遐迩闻名的潮州歌册诵唱能手。

  四、潮州歌册诵唱是在以“姿娘仔间”为主的女性活动场所

  潮州歌册诵唱的地点较随意,主要是在女性较为集中的地方。劳作时诵唱的,多在田间、盐埕;农闲时诵唱的,多在绣花的天井、织渔网的沙滩边、纳凉的榕树下;雨天或晚上休息前诵唱的,多集中在“姿娘仔间”……“姿娘仔间”为潮州歌册诵唱较为普遍、最集中的地点。“姿娘仔间”的产生与存在,是因为旧时潮汕,人多地少,一些孩子多的家庭十分拥挤,女孩子无地方睡,而有的家庭则有些空房。于是,一些同龄、共趣、要好的女子便十分自然地聚集到空闲的房子里过夜,犹如现代社会的女生集体宿舍。她们少的有二、三人,多则近六、七人,往往在农闲或晚上聚集在一起,或闲聊,或诵唱潮州歌册。

  旧时潮汕乡村民间常常有这样的情景:每当夕阳西下,晚饭后,表姐家的“闲间”或外婆家的天井就挤满了人,这些人都是邻居姐妹、大姆大婶、婆媳妯娌,有的把绣花规、刷纸架也搬来,边听唱,边干活,好不热闹。听到公子落难得救就宽心舒气;听到情郎与小姐相会就眉飞色舞;听到伤心处,一个个眼泪汪汪,低低哭诉之声可闻;听到奸贼恶计害人,一个个咬牙切齿,“短命无好死”之声四起;听到大团圆了,或恶人伏法了,大家喜上眉梢,尽兴而散。一遇首本全连故事,妇女们几乎无一遗漏,每晚必到,就像观看电视连续剧一般,生怕跟不上。至今时隔几十年,有些老阿姆还能随口背唱出几段来,对其中人物之间关系及情节,更是一清二楚。

  五、潮州歌册以多元化的爱情婚姻为主题

公益广告5